【转自TX和网易】令人兴奋的新闻

“90后”迷上写信交笔友

本报记者 袁龙海
 

   对于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而言,“笔友”一词,即熟悉又陌生。随着沟通手段的发展和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手写字,转向言语、打字交流,一时间,网友全面取代了笔友,“笔友”一说自然也就陷进了“冷僻词”的行列。

     然而就在近段时间,“90后”们用自己天马行空的小智慧和新奇实用的网络技术将“笔友”进行包装。“你的通讯录里有几个笔友?”淘汰了“你的QQ上有几个网友?”成为他们新的问候语。

     网上狂征笔友 网下奋笔疾书

     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上学时所处的年代,通信技术不发达,社交面狭窄,结交笔友成为许多人与外界接触、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,同时较为贫瘠的业余文化生活,也让不少人热衷于通过写信交笔友打发无聊的时光。“每天中午放学时,都要专门跑去看传达室门前写有邮件通知的小黑板,如果上面有自己的名字,不光自己兴奋,连同班同学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。”1981年出生的网友“穿裙子熊”回忆说。

    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让“90后”们并不缺乏获取信息、交友、娱乐的平台,为什么他们却开始“怀旧”了?1991年出生的网友“紫罗兰”的说法颇具代表性:“内容雷同、缺乏创新的社交网站已经玩腻了,没完没了的网上聊天也让人觉得倒胃口,话题也显得越来越单一、肤浅、无聊,而写信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容易说出些‘语不惊人死不休’的话来,更何况等待回信的过程本身充满了未知的期待,打开信封时又有种莫名的惊喜,这正是我们这代人迷恋的感觉。”

     与过去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姓名、地址、邮编完全不同,“90后”们把征集笔友的过程悉数搬到了互联网上。记者用“笔友”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,找到了近300个“笔友”QQ群,在搜索引擎找到的征集笔友网站更是难以计数。

     “90后”美女只给字体好的男生回信

     网友“甜甜”就是一位热衷于交笔友的“90后”。她向记者报料了交笔友的一些“潜规则”:虽然电子邮件方便快捷,但“90后”交笔友大都还是遵循着“手写信”的老规矩,许多人在网上发布征集信息时都会刻意回避填写QQ号、电子信箱等联络信息,甚至还会特别注明“不接受电子邮件”、“电邮不回”等字样。“用笔写信时,大家都会仔细酝酿,然后落笔,这就是笔友的本质和吸引人之处。”

     形象清新可人的“甜甜”称,像她这样的年轻女孩发布征集笔友信息后,收信量往往都是非常高的,至今,在QQ群里,她依然保持着一周收到16封信件的最高纪录。

     收到那么多信,该如何回复呢?网友“甜甜”自曝隐私说,她只给字体好、有文采的笔友回信。“字迹赏心悦目、用词注重技巧,收到这样的信,自然会用心阅读,仔细回复,反之,天书似的难懂‘狂草’、毫无章法的无病呻吟,这类信恨不得立刻扔进废纸箱。”

     记者在多个“笔友”QQ群粗略调查后发现,大多数人有1至2个固定的笔友,每月写信1到3封。而选择笔友的标准也大同小异,一般是:年龄相近、兴趣相投,字写得好、能说会道的人最受欢迎。

     “笔友”回归,网友热顶

     “笔友”的回归,并不是历史的倒退,而是文化在年轻人中的“再确认”。针对重新兴起的“笔友”现象,网上的讨论声也是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 “花豹豹”:写字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,而电脑的普及,却让许多人提笔忘字、懒于动笔,年轻人能主动捡起钢笔,无论他们是出于怎样的动机,其结果都是有益的,文化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在年轻人中重新得到重视和传承,我们应该为“90后”的笔友现象喝彩。

     “乐哈哈”:当社会上担心一些不良思潮影响到年轻人的时候,他们开始学会用字体的好坏和内容的优劣来衡量其他人,这是个极好的现象,传统的、经过历史检验的、正确的评价体系正在他们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90后玩腻网聊 兴起笔友热
 

本报记者 罗丹妮
 

满怀期待地跑到学校收发室,看是否有笔友写给自己的回信,这是留在70、80后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。然而,时光周而复始,现在90后的学生也开始热衷交笔友了。玩腻了QQ,厌烦了网游,他们开始渴望用信件交流的含蓄,用笔迹识别作者写作时的心情。记者最近发现,书信交笔友的交流方式逐渐开始在90后学生中流行起来。
网上聊天不过瘾开始交笔友

不同于70、80后的学生,90后的学生不但有手机,还可以用电脑视频、电子邮件或QQ、MSN聊天。用他们的话说,“只要我想见你,一秒钟就可以找到你。”然而千篇一律的话语,缺乏创意的文字符号,肤浅单一的话题内容,让一些90后不满意了。

1993年出生的青浦女孩“丝丝细雨”告诉记者,互联网普及后,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确实拉近了,可心却远了。网友们喜欢聊些没有边际的话,且很少能找到共鸣。“不像小时候,看着表哥表姐迫不及待地拆开笔友的来信,与笔友一起讨论唐诗宋词,聊青春话题。”渴望这种感觉的“丝丝细雨”,在今年上学期也交了两个笔友。“我在北京、广州各交了一个同龄的笔友,了解京、沪、粤三地文化差异的同时,我们也聊人生,谈感情。‘世界杯’时,我们还聊足球。可能由于用笔写下的东西没有时间限制,可以经过深思熟虑,所以我感觉在纸上交谈,要比网络沟通深刻许多。”

家住上海北石路的女生“衣阑姗”则在“笔友吧”上称,“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,已经很少人写信了。但是,我还是喜欢写信,一笔一画的感觉很好。期盼来信、收到信件时,也感觉无比愉悦。”

笔友吧里每人每月写信1-4封

在网络搜索引擎中,记者随便输入“90后”、“笔友”二词,就会跳出很多相关的交友吧或帖子。记者在这些“笔友吧”、“笔友群”粗略调查发现,这些90后的学生,每人至少有1-2个笔友,每月写信1-4封不等,找寻的大多是有共同爱好的人,如喜欢阅读小说,探讨星座等。

网友“妖蛾子”的交友要求如下:“一样是妖蛾子(方言“鬼点子”),一样爱小四(郭敬明)的作品。”上海的“衣阑姗”在“笔友吧”里共有118名粉丝。她的自我描述是“生于90年末,处女座。善乱变,厌恶按部就班,典型喜新厌旧,非常博爱。喜欢看书、音乐、动漫、网游。”她要求笔友与她爱好相同,不受年龄、地区、性别限制。

青浦姑娘“丝丝细雨”说,她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,自从有了交笔友的想法后,她就有针对性地“遍撒网”,由一开始和很多人认识沟通,到现在只和两名有共同语言的笔友保持联系。“大家时间都很宝贵,思想共鸣者入。”

喜欢交字写得漂亮的笔友

与70、80后的学生一样,90后的学生交笔友,也最喜欢真诚、见解深刻,特别是字写得漂亮的朋友。网友“夏末至”说,她7月份发帖征集笔友后,至今共收到了12封回信。她自定了一项规定:每封来信都必回,可时间有先后。“最先回的是字写得好的笔友,因为他们的信看起来是一种享受,让人觉得饱眼福。”“夏末至”说,“字如其人,其信的内容一般也有内涵,能引起我的共鸣。”

“夏末至”说,因为交笔友,现在她也开始练习“庞中华”了。上海姑娘“丝丝细雨”则说,“当我写完回信,发现整张信纸都充满美感时,就觉得很有成就感。”

90后寄信喜欢使用快递

交过笔友的70、80后都记得,在通信相对落后的学生时代,频频往返于学校收发室是怎样的一种心情,收到信件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。正因为联络不易,所以那样一个小信封捧在手里才如获珍宝,才将信的内容反复诵读,渴望体会出更深层次的含义。

可是90后的学生不一样,他们交笔友可能是从网上转到网下,也可能从网下转到网上。网上泛泛而谈后,发现彼此有了共同语言,进而在网下继续聊,用笔杆碰撞出更为深刻的思想火花。也可能先只是笔友,后发现共同语言不少,成为了好朋友,进而上网进一步沟通、用视频或手机短信联系。

交笔友3个月,共写信7封的高一男生小崔对记者说,他与其中一个大他一岁的笔友成为了“真兄弟”。“我们都喜欢韩寒,会一起聊很多深刻现实的问题。”因为知音难寻,小崔除了写信,还会在每周三、周六上网与其聊天。

小崔说,他们90后的学生交笔友,虽然少了70、80后书信交往的神秘,却因为通信便捷交流更频繁,彼此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。小崔还坦言,因为物质条件允许,他很少用邮票寄信,一般都使用快递。


专家

朴素文化回归现象

对于90后学生开始逐步热衷交笔友这种行为,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顾骏教授说,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,最直接的是见面,然后是打电话,含蓄一点可以用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,以书写方式写信。希望学生不是着迷于交笔友这种游戏,享受交笔友这种形式本身。

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钧教授则认为,这是一种很好很朴素的文化回归现象。但他同时也建议说,90后学生最好能兼顾网络与笔书两方面,因为这二者各有所长。

(本文来源:青年报 )  


 

本站域名:www.pen88.com | 站长QQ:0000000|QQ交流群:0000000| 备案:蜀ICP备11006699号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请告知,立即删除。 Design By :www.pen88.com